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
未来峨边:“两化”互动 “串珠”发展?xml:namespace>
峨边彝族自治县按照市委、市政府“两化”互动战略部署,立足县情,编制了“两化”互动系列规划。针对“两化”互动特殊区实际,围绕建设山清水秀、富足文明、人民幸福的新峨边目标,选择“集核、聚团、亮珠、放彩”路径,构建以城带乡、以村促乡、城乡聚民、产城一体、家寨合一的“两化”互动发展格局,实现转型发展、跨越发展、美丽发展。现将规划编制情况摘要登载,以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。
第一章 基本情况
峨边位于大渡河之滨、峨眉山之麓,距离成都232公里,乐山97公里,是连接攀西经济走廊上的明珠。全县幅员面积2395平方公里,总人口14.8万人,其中彝族人口4.8万人、占31%。辖区内资源丰富,有林面积275万亩,水能蕴藏量125万千瓦 ,矿产主要有钾长石、石灰石、白云石、无烟煤、磷、铜、粘土、铅锌矿等20多种,储量丰富;具有彝族美神故里的传奇色彩,神秘黑竹沟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国家级森林公园、国家4A级风景区。
第二章 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
2.1 总体目标
坚持资源经济为基础、电冶工业为支撑、绿色农业特色鲜明、旅游文化快速发展的峨边特色科学发展道路,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进程。到2015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43亿元,到2020年达到100亿元,努力将峨边建成四川民族地区资源经济强县、旅游文化大县、生态建设示范县,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。
2.2战略重点
针对“两化”互动特殊区实际,大力实施工业强县、旅游兴县、生态立县三大战略,加快培育百亿工业、实现资源经济大突破,加快黑竹沟旅游开发、实现文旅经济大突破,加快发展绿色农业、实现生态经济大突破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、实现发展支撑大突破,加快综合扶贫开发、实现民生改善大突破。在“五加快、五突破”的发展路径中,紧紧抓住交通攻坚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个重点。
2.3交通大骨架
以加快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建设为重点,形成支撑“两化”互动发展的交通骨架,实现峨边交通对外通畅、对内通达,推动形成与周边区域联接的“大通道”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“时空圈”。
?xml:namespace>
2.4新型工业化
以工业园区为载体,通过开发资源产业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提升传统工艺,加速推进峨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。到2015年,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,工业园区面积达3.3平方公里,实现就业0.86万人;到2020年,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,工业园区面积达4.8平方公里,实现就业1.4万人;到2030年,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,工业园区面积达5.8平方公里,实现就业2.6万人。
2.5新型城镇化
围绕“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”主线,以县城、重点城镇、重点村寨、重点园区为“珠”,形成以城带乡、以村促乡、城乡聚民、产城一体、家寨合一的互动发展格局。通过“规划新城、提速新区、改造旧城、提升品质、加强管理”,加快建设“文旅一体、山水宜居、风情宜人”的精品山城。到2015年、2020年、2030年,全县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5%、55%、65%。
按照“依山建城、台阶发展、梯次推进”的思路,盘山建设“沙坪新城”,构建“一心、两轴、多片区”格局。一心:新区的中心,拟规划建设支格阿鲁雄鹰广场。两轴:南北发展轴紧邻旧城区,承接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,为新区和旧城提供商业服务。东西发展轴利用现有2条溪沟改建水系景观公园和绿化带,建设旅游服务片区,既为新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,又为旅游提供配套。多片:东西侧共分布3个居住片区,片区中部依靠溪流防护绿地形成娱乐服务片区,利用北侧、西侧地势形成生态防护片区。
做好新城的城市设计,打造依山拥翠、溪水长流,山城共生、新旧和谐,具有浓郁小凉山彝族风情的雄鹰新城。
第三章 “串珠”发展
从五渡镇至黑竹沟景区,沿大渡河峨边段和官料河流域至黑竹沟景区近100公里,涉及10个乡镇,聚居三分之二以上的彝汉同胞,是全县新寨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文旅开发、基层党建工作的“主战场”,峨边据此打造“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”。以县城和黑竹沟景区为核心,“串珠”发展特色城镇、彝家新寨和产业园区,走县城、重点乡镇、重点村、产业园区、景区“串珠”发展的两化互动之路,推进以城带乡、以村促乡、城乡聚民、产城一体、家寨合一、互动发展。
3.1集核——核心聚集,辐射带动
通过规划新城、提速新区、改造旧城、加强管理、提升品位,充分发挥县城的核心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3.2亮珠——塑造风情城镇,建靓彝家新寨
沿大渡河流域峨边段和官料河流域、以峨轸路和X149线为主线的“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”,规划建设节点乡镇(园区),建靓彝家新寨,打造一颗颗山区“两化”明珠。
3.3聚团——区域联合,抱团发展
3.4放彩——提速文旅开发,推动美丽发展
峨边旅游资源丰富,是“彝族美神故里、生态山水画廊”,有闻名遐迩的“中国百慕大”—黑竹沟,是彝族美神“甘嫫阿妞”的故乡。坚持“美丽发展”,以打造“世界迷都”、建设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、发展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为重点,形成乐山大佛-峨眉山-黑竹沟旅游大环线。到2015年,全县接待游客12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;到2020年,接待游客160万人次,收入15亿元;到2030年,接待游客300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亿元。
编制规划:遵循“保护第一、开发第二、先规划、后建设”的原则,按照旅游设施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要求,高起点、高标准编制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。
改善交通:改善景区交通条件,乐汉高速黑竹沟旅游支线到达黑竹沟沟口,新建黑竹沟镇到黑竹沟景区公路(黑勒路),解决黑竹沟景区外部交通问题。
完善设施:景区功能区分为休闲度假区、温泉度假区、生态观光区、探险考察深度体验区。完善接待设施,建立相应的温泉度假和生态度假服务区、地磁体验(磁疗养身)服务区、会议会展服务区、民俗风情区、狐狸山营地服务区。
建设环线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打通荣宏得到马里冷觉公路,蜂巢岩到三岔河游山道,形成沟口—三岔河—荣宏得—罗索伊达—马里冷觉—沟口的旅游环线,将温泉、山岳、森林和神秘的地磁风光展示给游客,让游客观光体验、休闲度假、健身养身。打通涡罗挖曲到二号营地游山道,建设三岔河——二号营地索道,将游客带到神涛林、狐狸山、金字塔、野人谷、阴阳界等令人向往的神秘景点。
围绕“世界迷都•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”定位,以加快黑竹沟旅游开发为重点,统筹五彩农业体验游、新寨游、甘嫫阿妞故里游、大渡河库区游,建成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。
坚持文旅互动的原则,开发特色人文景观与展示自然生态景观相融,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味。深入挖掘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,打造“甘嫫阿妞”文化品牌。培育发展文旅主导产业,加快发展彝族风情饮食、服饰、刺绣、演艺娱乐、体育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。创新文化活动,办好“甘嫫阿妞”艺术节,逐步把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的新兴产业。
第四章 主要措施
4.1规划引领。坚持多规衔接,完善产业发展规划、城镇发展规划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寨建设规划,形成“两化”互动的规划体系。
4.2基础先行。加快交通建设,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加快园区建设,构建“两化”互动发展平台,到2020年园区面积达5.8平方公里,规模以上企业入驻园区50家、工业产值200亿元。
4.3产业支撑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抓好矿产品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的延伸,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户、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。发展黑猪、花牛、紫薯、绿菜、彩米“五彩”农业,打造马铃薯示范基地,培育川黑山猪、大恒肉鸡等高端养殖业,到2015年特色农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。通过提速黑竹沟旅游开发和新城、新区建设,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。
4.4要素保障。加强电力资源整合,促进水能资源就地转化,为工业发展、城镇建设提供能源保障。节约集约用地,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,确保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需求。整合资金,鼓励金融信贷投放,用好投融资平台,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。
4.5环境保障。完善开放合作机制,实行招商选资,有针对性地招引产业和行业龙头。创新政策支持机制,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资金。创新人口聚居机制,建立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,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。
4.6作风保障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建设与“两化”互动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,践行“亲民、爱民、为民”的执政理念,营造“重商、亲商、扶商”的发展环境,倡导“落实、落实、再落实”的工作作风。
|